
行动力不足与亲子关係探索

在沉默与距离之间:一位女性透过催眠探索爱与理解
本文作者:王昱婷疗癒师
前言: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
七十一岁的她,在媳妇的安排下,收到了不同寻常的生日礼物──催眠体验。多年来,她心裡有一个无法解开的结:先生待人温和,却总是沉默寡言;对其他柔弱女性,他充满同情与体贴,唯独对她,保持著冷漠与距离。
她尊敬先生,却渴望爱的表达;这份落差让她压抑多年,甚至感到愤怒。她带著疑惑与渴望走入催眠,想知道:为什麽婚姻会是这样?这背后,是否有灵魂的功课?
第一世:清苦中的承担
画面展开,她回到民国初年的一世。她是个六岁的小女孩,身穿黑色洋装制服与黑皮鞋,坐在木造宅院的客厅裡。父亲三十多岁,庄重严肃,与今生父亲相似;母亲二十多岁,温婉柔和,模样像今生的大姊;十二岁的哥哥,正是今生的小叔。
父母疼爱她,哥哥更是呵护备至。她看见自己在院子裡奔跑、採花,阳光下,哥哥穿著军服回家,朝她微笑挥手。那熟悉的亲密感,让她心头一暖──她明白了今生与小叔的深厚情谊,其实是前世缘分的延续。
三十岁,她已嫁为人妻。家境清苦,地板是泥土地。她身穿灰衣长裤,在厨房忙碌;丈夫正是今生的先生,依旧木讷寡言。孩子们的面孔,也与今生的儿孙重叠。「那时候我只懂得认命。」她低声说。五十岁,她依旧在厨房,虽然沧桑,却穿著一件鲜豔的花衣。她看著儿孙渐长,感受到生命与责任的延续。
八十三岁,她安静地临终在床上,儿孙满堂。先生早已先行离世。「没有遗憾,承担与责任的功课,我完成了。」她说。此刻,观世音菩萨现身,温柔告诉她:「你的任务已经完成。」
南天门开启,仙佛及师长与祖先们笑著迎接。她流下释然的泪水,明白了──冷漠中的爱,其实是一种沉默的守护。然而,旅程未结束。观音提醒她:「你还要乘愿再来。」她走入光亮,准备展开新的生命。
第二世:度量与谦卑
她再次来到民国初年,这一次,出生在台湾嘉义。父母自福建渡海来台,带著钱逃难,在当地开设杂货店,家境还算不错,与外公外婆同住。然而,在母亲的肚子裡,她感受到沉重。母亲祈望这一胎是男孩,因为父亲是入赘的女婿,若能生下一个儿子并跟随父姓,才算对得起大陆的祖先。当她出生的那一刻,母亲哭了。那不是因为痛,而是因为担忧。她感觉自己不是被期待的孩子,而是带著失望而来。
那一世,母亲正是今生的阿姨,父亲则是今生的舅舅。五岁时,母亲再生了一个弟弟(今生的弟弟),家庭氛围逐渐平衡。她在家人的疼爱中成长。
三十岁,她与丈夫(仍是今生的先生)经营米店,育有两个儿子:大儿子是今生的大儿子,小儿子则是今生大儿子的长子。米店生意兴旺,她看见店门口常有乞丐,先生与儿子会把米分给他们。那一刻,她深深感受到丈夫的大爱。四十岁时,生活已经富裕。她常穿著旗袍,先生身著长袍,一家人忙碌却安稳。七十岁,她因病在家中往生。先生仍健在,孩子与伙计围绕身旁。
她最大的遗憾,是没有回福建探望父母;最大的牵挂,是担心丈夫孤单。在灵魂的回顾裡,她明白:这一世的课题是「度量与谦卑」。她总是照顾他人,却忽略了自己,也忘了爱自己。
济公老师的开示
在灵魂升起的画面裡,她看见济公老师,手持一把扇子,轻轻一挥,就把她送上南天门。她忍不住问:「为什麽我和先生总有情坎过不去?」济公老师笑著说:
「傻徒儿,你们来世间,是为了渡人,不是为了谈情说爱。你的先生,从小境遇艰难,被家族排斥,不被认同,没有父亲陪伴,自卑又贫穷。母亲独自抚养三个孩子,他看见了女性的苦,发愿将来若有能力,一定要保护那些弱小的女子。所以,他的怜惜,不是因为不爱你,而是因为他的使命。你要体谅、包容、爱他,这才是你今生的功课。」
老师还笑著打趣:「你啊,别乱吃醋,多喝茶吧!」她听后,忍不住哭了,愧疚而感谢。老师又提醒:「徒儿,你比老师还忙,乱忙一通,把身体搞坏。你身边的贵人,很多都是为师派来帮你的。要记得照顾自己。」最后,老师笑著,用扇子轻轻敲了她的头,才转身离去。
今生的映照与未来的画面
画面裡,她看见今生的大儿子笑著说:「妈,你和爸其实一样,你们都是有大爱的人,只是方式不同。你何必生气?所以我看你就想笑啊!」她心裡一震,终于承认儿子说得对。她过去过于执著,忘了先生其实也是以自己的方式在渡人。
接著,她看见未来的片段:
她说:「这一生,我学会了承担,也学会了独立。我要原谅他人,检讨自己,这样才不会有遗憾。」
灵魂时间的疑惑 或许读者会疑惑地问:为什么前两世都在民国初年,时间似乎重迭?
一、灵性与催眠的诠释
在催眠或灵魂回溯中,「民国初年」不必然是精确的历史年表,而是一种「心灵场景」:象徵层面:民国初年常代表战乱、迁徙、困苦与责任。当潜意识选择这个背景,它其实是把灵魂的学习课题放进这个象徵性的舞台。
重複舞台,不同功课:
第一世:承担与责任
第二世:度量与谦卑
灵魂就像在同一场戏裡,不断换角色、换角度,直到学会核心功课。
二、学术或哲学上的解释 除了灵性诠释,其实还有几个跨学科的学术观点,可以帮助个案理解「时间重迭」的可能性:
1. 平行宇宙(Multiverse Theory)
量子物理与科幻理论提出:可能同时存在无数个宇宙,每一个宇宙都展演不同的选择。在其中一个宇宙,她可能生于嘉义;在另一个宇宙,她可能又在不同家庭背景中诞生。这些「平行分支」可能在潜意识状态下交迭被看到。
2. 非线性时间观(Non-linear Time)
许多哲学与灵修传统认为:时间不是直线,而更像「同心圆」或「网状结构」。灵魂可以同时经历「不同时空」的片段;回溯时,意识捕捉到的是相似频率的片段,看似重迭。
3. 集体潜意识(Carl Jung)
荣格心理学认为,我们的心灵会连结「集体潜意识」,其中包含民族或时代的记忆。民国初年的影像,也可能来自集体记忆,而非单纯个人经验;灵魂透过这个场景,投射出自己要学习的课题。
4. 象徵性心灵语言(Symbolic Imagery)
催眠旅程中的影像,不必是「历史纪实」,而是一种象徵语言。灵魂挑选「民国初年」这个舞台,是因为它最能呈现学习的氛围;就像梦境,场景可能重複,但意义却不一样。灵魂时间的重迭,其实不是「纪年上的矛盾」,而是「意识上的多重展演」。
「灵魂的学习就像在大剧院裡排戏,有时在同一幕布景裡,演不同角色;有时甚至同时在不同舞台上登场。我们看到的重迭,不是错误,而是灵魂在不同层次裡,不断练习、修炼、与成长。」
灵魂的总结与启发 总之,这趟旅程,让她看见灵魂一路走来的功课:
她终于明白:先生的冷漠,不是拒绝,而是他灵魂的创伤与发愿。爱,不一定是浪漫的言语,它也能是一种沉默的守护。她领悟到,灵魂从不断错误中前行,而是透过一次次相似的故事,学会不同的面向,直到圆满。
这个故事提醒我们:
在沉默与距离之间,她找到的不只是答案,而是一种新的看待方式:爱,其实一直都在,只是换了不同的样貌。
催眠故事与家族排列观点对照解析
本文将一个女性透过催眠探索婚姻与爱的故事,放进家族排列的视角中来解读。藉由比较,可以看见灵魂故事与系统动力之间的呼应。
在催眠中,她看见先生虽然待人温和,却对自己冷漠。排列的观点认为,这可能与他的家族创伤有关:
• 忠诚于母亲的痛苦——把温柔留给像母亲的女性。
• 未解的父亲议题——缺乏父亲的陪伴,使他难以表达爱。
• 深层信念:女性比我更苦——因此倾向保护弱小女性。
她尊敬先生,却渴望爱的表达,得不到时转为压抑与愤怒。在排列裡,这是一种『关係失衡』:
• 她承担太多,却没有等值回应。
• 她在关係中变成『母亲角色』,让伴侣退缩,爱的流动中断。
催眠裡,她经历三世课题:
• 第一世:承担与责任。
• 第二世:度量与谦卑。
• 今生:包容与理解。
排列的视角:
• 第一世的承担,是祖先贫苦命运的延续。
• 第二世的度量,显示爱流向他人却忽略自己。
• 今生的包容,象徵灵魂走向和解,把爱放回正确位置。
她在催眠中两次回到民国初年。排列会解读为跨世代创伤的重演:
• 民国初年象徵动盪、迁徙、责任与贫苦。
• 灵魂多次选择这个舞台,表示家族能量中有强烈的『战乱与生存』议题。
• 在排列中,她可以把这份命运归还给祖先,让自己不必再重演。
如果在排列场中,她可以对先生说:
• 『我看到你小时候的孤单与痛苦。』
• 『你保护弱小,是出于你的使命,而不是不爱我。』
• 『我尊敬你的承担,但我也愿意把属于母亲的部分还给母亲。』
• 『在你冷漠的沉默裡,我选择看见你的爱。』
这个催眠故事揭示了:
• 先生的冷漠,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,而非对妻子的拒绝。
• 妻子的愤怒,源自爱没有被看见,反映伴侣能量的失衡。
• 多世重複的『承担』与『责任』,是祖先命运能量的延续。
• 今生的包容,是爱的疗癒与灵魂的圆满。
在排列的视角下,我们看到:爱一直存在,只是换了不同的样貌。
昱安阁工作室 - 王昱婷疗愈师
Tel :( 02 ) 2701-8696 Fax:( 02 ) 2522-3987
台北巿大安区信义路三段156号5楼之3
5F.-3, No. 156, Sec. 3, Xinyi Rd., Da’an Dist., Taipei City 106, Taiwan (R.O.C.)
https://www. yutingwang-healing.com
Email: yutingwang.healing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