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行動力不足與親子關係探索

在沉默與距離之間:一位女性透過催眠探索愛與理解
本文作者:王昱婷療癒師
前言: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
七十一歲的她,在媳婦的安排下,收到了不同尋常的生日禮物──催眠體驗。多年來,她心裡有一個無法解開的結:先生待人溫和,卻總是沉默寡言;對其他柔弱女性,他充滿同情與體貼,唯獨對她,保持著冷漠與距離。
她尊敬先生,卻渴望愛的表達;這份落差讓她壓抑多年,甚至感到憤怒。她帶著疑惑與渴望走入催眠,想知道:為什麼婚姻會是這樣?這背後,是否有靈魂的功課?
第一世:清苦中的承擔
畫面展開,她回到民國初年的一世。她是個六歲的小女孩,身穿黑色洋裝制服與黑皮鞋,坐在木造宅院的客廳裡。父親三十多歲,莊重嚴肅,與今生父親相似;母親二十多歲,溫婉柔和,模樣像今生的大姊;十二歲的哥哥,正是今生的小叔。
父母疼愛她,哥哥更是呵護備至。她看見自己在院子裡奔跑、採花,陽光下,哥哥穿著軍服回家,朝她微笑揮手。那熟悉的親密感,讓她心頭一暖──她明白了今生與小叔的深厚情誼,其實是前世緣分的延續。
三十歲,她已嫁為人妻。家境清苦,地板是泥土地。她身穿灰衣長褲,在廚房忙碌;丈夫正是今生的先生,依舊木訥寡言。孩子們的面孔,也與今生的兒孫重疊。「那時候我只懂得認命。」她低聲說。五十歲,她依舊在廚房,雖然滄桑,卻穿著一件鮮豔的花衣。她看著兒孫漸長,感受到生命與責任的延續。
八十三歲,她安靜地臨終在床上,兒孫滿堂。先生早已先行離世。「沒有遺憾,承擔與責任的功課,我完成了。」她說。此刻,觀世音菩薩現身,溫柔告訴她:「妳的任務已經完成。」
南天門開啟,仙佛及師長與祖先們笑著迎接。她流下釋然的淚水,明白了──冷漠中的愛,其實是一種沉默的守護。然而,旅程未結束。觀音提醒她:「妳還要乘願再來。」她走入光亮,準備展開新的生命。
第二世:度量與謙卑
她再次來到民國初年,這一次,出生在台灣嘉義。父母自福建渡海來台,帶著錢逃難,在當地開設雜貨店,家境還算不錯,與外公外婆同住。然而,在母親的肚子裡,她感受到沉重。母親祈望這一胎是男孩,因為父親是入贅的女婿,若能生下一個兒子並跟隨父姓,才算對得起大陸的祖先。當她出生的那一刻,母親哭了。那不是因為痛,而是因為擔憂。她感覺自己不是被期待的孩子,而是帶著失望而來。
那一世,母親正是今生的阿姨,父親則是今生的舅舅。五歲時,母親再生了一個弟弟(今生的弟弟),家庭氛圍逐漸平衡。她在家人的疼愛中成長。
三十歲,她與丈夫(仍是今生的先生)經營米店,育有兩個兒子:大兒子是今生的大兒子,小兒子則是今生大兒子的長子。米店生意興旺,她看見店門口常有乞丐,先生與兒子會把米分給他們。那一刻,她深深感受到丈夫的大愛。四十歲時,生活已經富裕。她常穿著旗袍,先生身著長袍,一家人忙碌卻安穩。七十歲,她因病在家中往生。先生仍健在,孩子與夥計圍繞身旁。
她最大的遺憾,是沒有回福建探望父母;最大的牽掛,是擔心丈夫孤單。在靈魂的回顧裡,她明白:這一世的課題是「度量與謙卑」。她總是照顧他人,卻忽略了自己,也忘了愛自己。
濟公老師的開示
在靈魂升起的畫面裡,她看見濟公老師,手持一把扇子,輕輕一揮,就把她送上南天門。她忍不住問:「為什麼我和先生總有情坎過不去?」濟公老師笑著說:
「傻徒兒,你們來世間,是為了渡人,不是為了談情說愛。妳的先生,從小境遇艱難,被家族排斥,不被認同,沒有父親陪伴,自卑又貧窮。母親獨自撫養三個孩子,他看見了女性的苦,發願將來若有能力,一定要保護那些弱小的女子。所以,他的憐惜,不是因為不愛妳,而是因為他的使命。妳要體諒、包容、愛他,這才是妳今生的功課。」
老師還笑著打趣:「妳啊,別亂吃醋,多喝茶吧!」她聽後,忍不住哭了,愧疚而感謝。老師又提醒:「徒兒,妳比老師還忙,亂忙一通,把身體搞壞。妳身邊的貴人,很多都是為師派來幫妳的。要記得照顧自己。」最後,老師笑著,用扇子輕輕敲了她的頭,才轉身離去。
今生的映照與未來的畫面
畫面裡,她看見今生的大兒子笑著說:「媽,妳和爸其實一樣,你們都是有大愛的人,只是方式不同。妳何必生氣?所以我看妳就想笑啊!」她心裡一震,終於承認兒子說得對。她過去過於執著,忘了先生其實也是以自己的方式在渡人。
接著,她看見未來的片段:
她說:「這一生,我學會了承擔,也學會了獨立。我要原諒他人,檢討自己,這樣才不會有遺憾。」
靈魂時間的疑惑 或許讀者會疑惑地問:為什麼前兩世都在民國初年,時間似乎重疊?
一、靈性與催眠的詮釋
在催眠或靈魂回溯中,「民國初年」不必然是精確的歷史年表,而是一種「心靈場景」:象徵層面:民國初年常代表戰亂、遷徙、困苦與責任。當潛意識選擇這個背景,它其實是把靈魂的學習課題放進這個象徵性的舞台。
重複舞台,不同功課:
第一世:承擔與責任
第二世:度量與謙卑
靈魂就像在同一場戲裡,不斷換角色、換角度,直到學會核心功課。
二、學術或哲學上的解釋 除了靈性詮釋,其實還有幾個跨學科的學術觀點,可以幫助個案理解「時間重疊」的可能性:
1. 平行宇宙(Multiverse Theory)
量子物理與科幻理論提出:可能同時存在無數個宇宙,每一個宇宙都展演不同的選擇。在其中一個宇宙,她可能生於嘉義;在另一個宇宙,她可能又在不同家庭背景中誕生。這些「平行分支」可能在潛意識狀態下交疊被看到。
2. 非線性時間觀(Non-linear Time)
許多哲學與靈修傳統認為:時間不是直線,而更像「同心圓」或「網狀結構」。靈魂可以同時經歷「不同時空」的片段;回溯時,意識捕捉到的是相似頻率的片段,看似重疊。
3. 集體潛意識(Carl Jung)
榮格心理學認為,我們的心靈會連結「集體潛意識」,其中包含民族或時代的記憶。民國初年的影像,也可能來自集體記憶,而非單純個人經驗;靈魂透過這個場景,投射出自己要學習的課題。
4. 象徵性心靈語言(Symbolic Imagery)
催眠旅程中的影像,不必是「歷史紀實」,而是一種象徵語言。靈魂挑選「民國初年」這個舞台,是因為它最能呈現學習的氛圍;就像夢境,場景可能重複,但意義卻不一樣。靈魂時間的重疊,其實不是「紀年上的矛盾」,而是「意識上的多重展演」。
「靈魂的學習就像在大劇院裡排戲,有時在同一幕布景裡,演不同角色;有時甚至同時在不同舞台上登場。我們看到的重疊,不是錯誤,而是靈魂在不同層次裡,不斷練習、修煉、與成長。」
靈魂的總結與啟發 總之,這趟旅程,讓她看見靈魂一路走來的功課:
她終於明白:先生的冷漠,不是拒絕,而是他靈魂的創傷與發願。愛,不一定是浪漫的言語,它也能是一種沉默的守護。她領悟到,靈魂從不斷錯誤中前行,而是透過一次次相似的故事,學會不同的面向,直到圓滿。
這個故事提醒我們:
在沉默與距離之間,她找到的不只是答案,而是一種新的看待方式:愛,其實一直都在,只是換了不同的樣貌。
催眠故事與家族排列觀點對照解析
本文將一個女性透過催眠探索婚姻與愛的故事,放進家族排列的視角中來解讀。藉由比較,可以看見靈魂故事與系統動力之間的呼應。
在催眠中,她看見先生雖然待人溫和,卻對自己冷漠。排列的觀點認為,這可能與他的家族創傷有關:
• 忠誠於母親的痛苦——把溫柔留給像母親的女性。
• 未解的父親議題——缺乏父親的陪伴,使他難以表達愛。
• 深層信念:女性比我更苦——因此傾向保護弱小女性。
她尊敬先生,卻渴望愛的表達,得不到時轉為壓抑與憤怒。在排列裡,這是一種『關係失衡』:
• 她承擔太多,卻沒有等值回應。
• 她在關係中變成『母親角色』,讓伴侶退縮,愛的流動中斷。
催眠裡,她經歷三世課題:
• 第一世:承擔與責任。
• 第二世:度量與謙卑。
• 今生:包容與理解。
排列的視角:
• 第一世的承擔,是祖先貧苦命運的延續。
• 第二世的度量,顯示愛流向他人卻忽略自己。
• 今生的包容,象徵靈魂走向和解,把愛放回正確位置。
她在催眠中兩次回到民國初年。排列會解讀為跨世代創傷的重演:
• 民國初年象徵動盪、遷徙、責任與貧苦。
• 靈魂多次選擇這個舞台,表示家族能量中有強烈的『戰亂與生存』議題。
• 在排列中,她可以把這份命運歸還給祖先,讓自己不必再重演。
如果在排列場中,她可以對先生說:
• 『我看到你小時候的孤單與痛苦。』
• 『你保護弱小,是出於你的使命,而不是不愛我。』
• 『我尊敬你的承擔,但我也願意把屬於母親的部分還給母親。』
• 『在你冷漠的沉默裡,我選擇看見你的愛。』
這個催眠故事揭示了:
• 先生的冷漠,來自原生家庭的創傷,而非對妻子的拒絕。
• 妻子的憤怒,源自愛沒有被看見,反映伴侶能量的失衡。
• 多世重複的『承擔』與『責任』,是祖先命運能量的延續。
• 今生的包容,是愛的療癒與靈魂的圓滿。
在排列的視角下,我們看到:愛一直存在,只是換了不同的樣貌。
昱安閣工作室 - 王昱婷療癒師
Tel :( 02 ) 2701-8696 Fax:( 02 ) 2522-3987
台北巿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56號5樓之3
5F.-3, No. 156, Sec. 3, Xinyi Rd., Da’an Dist., Taipei City 106, Taiwan (R.O.C.)
https://www. yutingwang-healing.com
Email: yutingwang.healing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