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愛與怨的交織裡,看見靈魂的出口—小莉的家族排列故事

Image

在愛與怨的交織裡,看見靈魂的出口—小莉的家族排列故事

作者:王昱婷療癒師

 

案例故事

小莉的出生,本應是家族的喜悅。然而,一場飯局上的承諾,卻在她還未睜開眼時,就改寫了命運。

她的父親是一位市長,在酒桌上對長官隨口應允:「若這胎是女兒,就送給您收養吧。」於是,剛落地的小莉,便被抱走,交給一個陌生的家庭。

養父待她如珍寶,疼惜無比,彷彿要用盡一切彌補她的缺口;但養母卻冷漠疏離,甚至懷有惡意。她曾用尖銳的言語羞辱小莉,甚至暗暗傷害她。

在那樣的黑暗裡,唯有養父的溫柔,是她唯一能緊緊抓住的光。然而,這份光,也終究被奪走。當生父得知養母的惡行,他憤怒地將小莉接回原生家庭。小莉再度失去了依靠。

她回到生父身邊,卻迎來嚴厲的管教與無情的鞭策。寒冬夜裡,她曾因一個錯誤被罰站整夜,地板冰冷,雙腳僵硬,而父親就站在旁邊,冷眼守望。母親呢?她只是沉默地在一旁,無力阻止,也無力擁抱。

自此,小莉的心裡,留下了三道深深的裂痕:

  • 她懷念養父,卻愧疚於沒能留住他;
  • 她怨恨生父,把自己從唯一的避風港奪走;
  • 她埋怨母親,未曾伸手保護過她。
Image

多年來,小莉始終深信:養父因思念自己而鬱結成疾,最終腦瘤奪走了他的生命。即便在排列現場,養父的代表告訴她:「這病源自我的生命業力,與你無關。」

她依舊搖頭,淚流滿面——因為她需要相信,自己的存在,曾如此重要,重要到能改變一個人的生死。在那一刻,她的哭泣,如決堤般傾瀉。她痛罵、怨恨、拒絕,甚至不願喊生父一聲「爸爸」。

然而,這一切,卻是她第一次,赤裸裸地承認:「是的,我痛;是的,我怨。」她的靈魂,終於鬆動了一線。

 

家族排列視角

1. 隱形忠誠
小莉透過「持續受苦」來守護與養父的情感。這是典型的「對缺席者的隱形忠誠」。

2. 停留於童年
她的內在凍結在「被帶回原生家庭的那一刻」,雖然長大成人,卻始終以受傷孩子的眼光看世界。

3. 投射與誤解
她將養父的死亡,誤解為「因思念自己」。這是一種無意識的投射,使她背負不屬於她的罪感。

4. 療癒契機
排列的意義,不在於立刻化解,而是允許她「看見並承認自己的感受」。她能哭出來,就是療癒的開始。

 

治療與陪伴的方向

  • 允許停留:尊重她「還不願意」的狀態,而非催促感恩。
  • 逐步看見:陪伴她看見父母的愛與局限。
  • 解除糾纏:協助她明白「養父的死亡」與「自己的責任」無關。
  • 靈魂整合:終有一天,她能承認:「謝謝你們給了我生命。」這是回歸秩序的關鍵。

 

海寧格曾說:「愛能流動,生命便能延續;愛若停滯,靈魂便被困住。」今天的小莉,依舊緊抓著怨與痛,卻也第一次讓淚水奔流。淚水提醒著:愛雖被遮蔽,卻未曾消失。「當我們願意把父母放回心裡,我們便回到了自己的位置。」

這條路或許遙遠,但小莉已經踏出第一步。那一步,就是靈魂回家的方向。